清朝末年,腐朽的清政府对人民征收沉重的赋税,人民民不聊生。山东堂邑县农民宋景诗举行了抗捐起义的大旗,他领导的黑旗军与白莲教、捻军并肩作战。恶霸地主杨鸣谦、王二香派手下王占鳌带领柳林团向黑旗军发动了进攻,清军将领胜保也在围剿黑旗军,一时,黑旗军危机四起。宋景诗为了保存战斗实力,向清军诈降。 不久,胜保谎报战功,被问罪,宋景诗趁机重新拉起队伍,由陕西打回山东,打败了地主武装,并将地主杨鸣谦处死。后来,朝廷又派来了新的将领——僧格林沁,镇压黑旗军的行动又开始了,英帝国主义的洋枪队及地主武装也加入了这一行动。黑旗军四面楚歌,连连受挫。在战斗中,许多黑旗军家属被杀害,包括宋景诗的母亲及妻子。宋景诗并没有就此屈服,他鼓励众将士们不要气馁,继续战斗。他们投奔了太平军,与兄弟部队一起,继续与帝国主义和清军英勇作战。 该片创作者在历史素材的基础上,着重刻画了宋景诗在反清、反帝斗争中的鲜明个性,同时也指出了主人公的社会和历史的局限。该片是于《武训传》批判后开始构思的,其目的是力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,真实地再现中国人民的斗争历史,并且通过对农民起义英雄的歌颂,表现人民是历史主人公的思想。影片具有较鲜明的民族风格,并在浪漫主义和历史感的统一上有较高成就。宋景诗的饰演者崔嵬,虽然是第一次上银幕,但他以流畅的气韵和创作激情较好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气质与性格,开始显示出艺术才华。
一流编剧,一流导演,一流演员,从1949年到1955年,难得拍摄了这样一部超级阵容的大场面的历史巨片。不管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定位是否准确,但从艺术角度看,已经堪称当时的超级水准了。
片子中的服饰、场景等都比较真实,比后来的戏要靠谱得多。这戏主要看石挥的僧王和顾也鲁的恭王,那些清朝将领也不错,有点老派旗人的劲儿。看到结尾僧王殉国时太惨了。中国就毁在这帮长毛捻子的手里了。
十七年经典电影,时代局限和背后争议在所难免。但场面调度服化道出色。几位主演表演非常自然生动。电影受到苏联电影影响。并兼顾保留民族性。
陶金扎了白毛巾也实在不咋像起义农民。读到石挥谈艺录里一篇写他们拍戏时练骑马,说陶金上了马,“像个圆形的肉桩子,在马背上打地基”,笑喷。
看了这部传说中为军迷高度赞扬的电影,其实过誉了。电影整体比较混乱,时代的烙印比较明显,战争场面有夸张的地方,但很多细节很好,有亮点,导演的调度很不错,对中国古代战术感兴趣的可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