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0年9月6日。班森中尉率领的排在一次战斗中和主力部队失去联系。他们在撤出敌占区途中,遇到另外一个排的蒙塔拿上士。他们必须把幸存者转移到师部所在地465高地。在转移途中,班森中尉和蒙塔拿上士意见不一致,经常争斗。在经过多次惊心动魄的遭遇战后,他们终于重出重围,与主力部队会合。 该片与《钢盔》一起被誉为50年代里描写朝鲜战争的最为写实的影片。它的独特之处就是细致描写了战争中军人的心理活动。影片通过激烈的战斗场面和人物冲突,描绘了绝望中军人的各种心态:善良、勇敢、自私、绝望、希望、宽慰。
朝鲜战争,有些国家宣扬的是不惜一切代价的最后的所谓胜利结果。这部电影重在朝鲜美帝国主义男人的种种不太符合正面形象的表现。
6/10。美国战争片在高度情节化上包含着一种文化自省,神情呆滞地绑在车座的上校形象代表战斗荣誉的假象,戴着鲜花的钢盔、敌人死尸里搜出泳装画报都展现了生存本能的欲求,帽子藏枪、为伪装射杀友军表现反美人士,其它诸如给战俘抽烟突显己方正义感,结尾在被困的早晨宣读阵亡名单产生悲壮的动人力量。
如果不是结尾又拍成了主旋律片,这部片子可以做的更好,里面出现了一些朝鲜人民军的形象,不同于大多数熟悉的电影中的俊朗魁梧。这部片子中的狙击手在被发现之后,立马又双手抱头准备投降(实则准备偷袭),而且尖嘴猴腮完全不符合我们默认的形象。这部片子中的美国军人,也不仅仅是高大全的白人,有黑人,甚至其中还提到了印第安人,不同的性格,不同的阵营,去完成一项突围任务。这部片子或许没有这么好,但是在1957年这样一...
美式主旋律。人物塑造佳,战术差且假。人性探讨深,气氛尚算真。
成本真他么够低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