抗日战争时期,一个青年女子由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堕入敌特组织,干了一系列特务勾当。最后,当她在临难不屈的共产党员的精神感召下,有所觉悟时,却被敌人杀死。
影片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。在40年代后期,影片编导曾计划把作家茅盾这一创作于40年代初并在当时产生广泛影响的作品搬上银幕,因政治环境不允许未能实现。
上海解放后,文华影业公司将其列为重点剧目投入摄制。影片对女主人公赵惠明的处理,创作者曾经过认真考虑。赵惠明是特务,又是失足者。她是个思想性格复杂、内心冲突激烈的人物。
影片于1950年冬上映,受到观众欢迎。不久报刊有文章提出影片对赵惠明“过于同情”的批评,认为与当时正在开展的镇压反革命运动方针政策不相吻合。影片即不予放映。
在电影资料馆看了《腐蚀》,非常主旋律,不过还行。近期对老电影兴趣大增。每个人身上都有时代的烙印,而人又把它印在了艺术作品中,通过作品和人,能够对历史有一种新的认知,这种认知不一定来源于电影的主题,而是源于那个时代的作品和演员身上都散发着当时的味道,很容易就能闻到。
#3900,导演夫人演技不错,但是大部分戏都很过。黄佐临老师戏剧出身,没事儿跳个轴也在所难免,包括石挥在内,表演上非常靠近舞台剧。两个半小时看的真崩溃,有些场也过于大了(也是像戏剧的重要原因)。从第10分钟开始困,睡醒了48分钟,正好第二幕石挥重新出场……这点卡的,果然是石挥的粉丝。
这戏当年拍出来简直就是找批判,文华的电影人对于政治总还是太天真。石挥戏份不算多,但是表演好过所有人。故事有点拉杂,最后的就义一场太多余,喊口号也换不来通行证。
http://v.youku.com/v_show/id_XMTE4MjA2OTUy.html
被指责“太过同情女特务”实在不冤枉,颇多理解的态度。女性正常欲望——爱慕虚荣——必然走上反动之路。话说地下工作者对她的利用也大大的。